發表文章

【胡志明市住居雜記】社交隔離與宵禁時,讀讀遠些的寮國與更遠些的貝加爾湖

圖片
時序推移,一下進入了9月,將到來的越南連續假期顯得無關緊要。8月23日凌晨起實行的硬性封城(民眾待在家中不得外出,必要物資由政府軍隊統籌代購配送)進入第二週,進階版宅日子正持續。 胡志明市自5月初本土疫情升溫以來已施行旅行限制、社交距離及進行大規模的篩檢。但在感染確診人數不斷攀高並未見和緩的嚴峻情勢下,全市自7月9日起進入更為緊縮的社交隔離措施(越南政府不使用「封城」此詞彙)。兩週後加碼祭出宵禁命令,晚間6時起至次日上午6時間民眾不得任意外出,於7月26日晚間生效。 其實自5月底室友開始在家上班後,我們除了上超市時繞路充當散步外(想跟附近人家放養的貓貓多親近親近也是原因),幾乎只在取外送餐點及包裹時邁出家門。窩在家享用各國料理、素食、炸雞等一應俱全的餐飲外送服務搭配家中滿滿的零食櫃,肥宅生活猶是寫意。直到7月9日實施的限令進一步禁止餐飲外送服務,猶如一記重擊! 在這裡的日子大多處於不同程度的封城,即使住在人口密度不高的住宅區,也見識過頒布禁令後超市甚至便利商店生鮮貨架上空空如也以及附近小超市大排長龍等進場的情況。有段短暫物流卡關的日子能買到兩盒雞蛋就算幸運。住處附近人車漸少,靜謐夜裡傳來蟲鳴蛙叫,有時則是雷聲風雨。 從出門最遠只至附近的幾家超市後,第一次感覺外面「似乎相當熱鬧」竟是政府宣布硬性封城兩週起始日之前的週末。大家都出門採買,附近一個許久未見營業的店家臨時在地上擺出一袋袋新鮮蔬果,生意興隆。乍看之下有點荒謬(擠在一起購物和排隊等著進超市都算是種群聚吧⋯)的情境體現出生活在這裡總帶著「彈性」:繁瑣的日常且略過,我很感謝8月某個店家快速送達的手工巧克力餅乾與蛋糕,甜滋滋的美味安撫了心口猛然的一陣饞。 除了家人傳來的貓貓生活照,Netflix和電子(紙本)書是宅居生活之良伴,也讓我以隨性拼湊的方式開始了解廣義的中南半島各國,唯偏重旅遊紀實與飲食文化的認識。從Netflix的《環球饗宴:菲爾來吃飯》(Somebody Feed Phil)以及《世界小吃:亞洲篇》(Street Food: Asia)見證胡志明市(西貢)興盛的飲食與小吃文化,剛抵達時也曾按圖索驥嚐鮮;曼谷與新加坡的各色美食則勾起造訪當地的美好回憶。《張錫鎬的三餐饗宴》(Breakfast, Lunch & Dinner)中的金邊之旅意外也引起我對柬埔寨紅色高棉時期的好奇。 《蘇·柏金斯:遇見

【胡志明市隔離歪樓雜記】喵嗚,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圖片
算上住防疫旅館的14天時間,來到越南的胡志明市已兩個多月。除了兩次通知COVID-19檢測踏出房門,足不出戶的雙週隔離生活回想起來雖不歡樂倒也有種自閉的趣味。 從桃園機場候機室著全身防護衣到落地胡志明市入關提領行李後,1人1台大巴駛離機場穿過市區直達防疫旅館,接著旅館人員以1次1組登記入住並仔細貫徹的方式為房客消毒全身及物品,踏進房門時早已大汗淋灕,防護衣外連同所有行李滿是消毒液,自覺像枚巨大病毒的自己經過一番整理及盥洗才大功告成般在兩張單人床中選定睡床並調整好用餐及追劇吃零食的角落。最後拉開窗簾,捧著茶杯端詳起窗外陽光仍熾盛照耀下動靜相間的人車景物。歸期未定,踏上越南的第1天已然開始,以第1次室友在台北家與我及蛋餃、明太子、烏魚子討論未來生活可能的變動時完全意料之外的方式(疫情不久後現蹤中國接著蔓延世界)展開。 越南政府對入境者採取的防疫措施堪稱嚴謹,下機後放眼所見不論旅客或工作人員皆是全套防護裝備。在以隔簾分開駕駛座與乘客區域的防疫巴士上初見窗外市區街景:色彩繽紛緊鄰的小樓房、富有歷史感的別緻歐法建築 、兀自 矗立的高聳大樓 、包住全身只露出眼睛的女騎士 、兩兩躺坐在屋簷下啜著咖啡聊天的大叔 、 散落數支小艇的土黃色河道 。專車駛近旅館緩緩停下,車程中雖沒見著奧黛之柔美風情,瞥見旅館大門外數十步之遙 頭戴斗笠 販售飲料的婦女,仍感覺自己將要踏上這饒富風情的熱帶土地。                                 望向旅館內,上一組入住的客人正於隔著隔板的櫃檯前低頭書寫,接著連同隨身行李接受消毒液的洗禮,房客推著行李搭上電梯後,著防護裝的旅館人員細細擦拭門把、桌面、隔板等地方再次消毒後,才輪到我下車登記入住。房間 桌前的大窗使不大的雙床房顯得明亮。桌邊一角備有零食泡麵,我將行李箱中的食物也放入一字排開後, 想起今天只吃了半包彩虹糖。沖澡後的全然放鬆 讓人疲懶,遂邊 啜著熱茶看窗外日光消暗邊緩慢整頓 物品。今日的晚餐連同甜點吃得乾乾淨淨,接下來的每日三餐倒是種需要適應的節奏 。 浴室門外除了「請勿食用榴槤與菠蘿蜜」的警語還貼有滿滿一張A4紙的隔離須知,用餐部分載明早餐在上午6到7點間會放在門外的椅子上並敲門通知、午餐於中午12點至1點間送達、晚餐則是晚間6點至7點間派送。為期共兩個星期又多幾餐的配送裡午餐及晚餐偶爾遲到,早餐卻相當準時。對菜單內容雖

魯小日和讀閒書:我說那個,今晚《吃便當》唄。

圖片
中午至超市採買,惦記著朋友說過的「做菜也是種療癒」,返家後洗洗切切一個下午。烈日稍減,捧著剛做好冰鎮過的雞蛋馬鈴薯沙拉在電腦前坐下。 不知道是否因在幾個涼拌菜的蒜末、辣椒末與洋蔥絲間一陣搗鼓,辛香料刺激過後的些許疲乏;抑或是發覺自己錯過了午餐,飢餓感瞬間湧上之際直接想到晚餐的各種可能,腦中忽然浮起電影《無間道》中黑幫老大在警局吃便當的畫面 。 說也奇怪,做幾道菜擺上桌和包兩個便當過程感受相當不同 , 而這是近兩三年來學著下廚才有的體悟 。試著回想阿嬤還在的時候,她說的是 「便當」還是 「飯包」,以及小時候常帶的鐵盒便當,記憶模糊交錯,總也記得掀開盒蓋時撲面而來的蒸騰熱氣 。實話說,阿嬤或是老媽準備的便當都走質樸中帶點粗獷的路線,沒有明亮鮮豔的配色,當然也不講究飯菜分隔或精緻擺盤, 在蒸飯箱燜久時還帶股特有的氣味, 但那是不會遺忘的,一段巧妙穿插的回憶之重敘與再生 。 然後孩子長大了,好長一段時間不再帶飯。倒是一個星期總有一次外食會在各色便當中猶豫:池上飯包還是關山便當?鐵板燒外帶還是滷肉飯便當?決定好店家再選口味,週而復始。又過了幾年,屁孩青年投入職場 。 上班族的午休彌足珍貴,不想花時間煩惱每日吃食,於是又帶起午餐便當 。這回我清楚記得不管心情好壞,工作順利與否,用餐時間到時打開便當的期待與放鬆,即使昨晚吃過一模一樣的蒸蛋和破布子虱目魚肚 。後來,結婚離家與先生過起兩人一貓再變成兩人三貓的日子,兩個「被寵壞的孩子」努力適應一起生活的種種不適應 。偶爾做起兩人便當,發現即使力求簡單也是要花心思,才能期待下回用餐時的滿足 。廚藝不精又熱愛發懶的我現在每逢回爸媽家吃飯的週日都會拎著個碩大的空盒隨行,距離讓曾經衝突頻仍的關係和緩許多,而這晚包回來的便當之於我就像昔日嬌賴家中的日常,彌足珍貴的滋味 。 好些年前,精巧且配色亮眼的日式便當食譜書開始風行,不得不佩服日本主婦的巧思和執著 。只是平凡人等如我除了去日本玩時必不錯過吃日式便當的機會以及買幾本便當圖譜書回來欣賞之外,沒想過探究其中的學問。倒是在 《幸福便當時間》 這本匯集普羅大眾的便當圖文集看到生活裡安穩的幸福 。精雕細琢的日式便當是視覺先行的享受,而在電影 《美味情書 (the Lunchbox) 》 中則彷彿可以嗅到咖哩粉與薑黃等香料滿溢的馨香,讓人以有限的印度料理體驗斟酌著這飯盒的濃香溫熱 。前幾日在書店閒晃時買

魯小日和看電影:《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 (Rosie) 》,I'm sorry

圖片
對臨時被我拉去看這部電影的先生感到有點抱歉,畢竟慶生的大好心情遇上不歡樂的鬱鬱小品。對我而言《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 (Rosie) 》至今後勁仍存,混合了對主角一家為生活所迫的無奈 、隱隱而生的 危機感 、以及換位思考後不認同但也沒有絕對答案的迷茫心情 。當然,我有我的主觀 。 對許多生養數個孩子接著因家中經濟支柱重病或意外以致全家生計陷入窘境的新聞即便同情,第一個浮出腦海的念頭總是「這個年代,究竟窮人為何要生那麼多小孩?」這次觀影時也不例外 。 只是Rosie和先生John Paul算不上典型「知生不知養 」的失格父母 。電影開頭Rosie坐在駕駛座上忙著依清單撥打電話,不忘耐性安撫後座三個吵鬧不休的孩童,身旁則坐著青少年年紀的大女兒正旁若無人般寫著家庭作業 。Rosie不停歇地打電話只為了替一家六口覓得至少可以安度今晚的棲身之所,而 今晚是幸運的,收工後的丈夫來到妻兒已入住的平價旅館 。 隔日一早全家除了要整裝準備上學上工,還要將所有家當裝進黑色大塑膠袋塞回車廂 。負責接送孩子與尋找今晚住所的Rosie卻不若昨日好運,孩子紛紛出狀況使得她疲於奔命,加上知名歌手的演唱會讓各旅店更是一房難求 , 最終他們只能在車上度過一晚,等著明天的未知到來 。 電影到此結束 。雖只是一部場景簡單、演員寥寥幾位的小成本電影, 但從片頭揭露今日愛爾蘭房租飛漲而又房源短缺的現狀開始,我們便跟著Rosie一家人在36個小時內體驗極端居無定所的心酸 。隨著劇情推移,我們了解由於房東決定售屋,他們被迫遷出在都柏林(Dublin)租住7年之久的房子,兩週來拿著政府提供的短期住宿旅館清單及信用卡日日詢問哪裡有空房可住,即便一晚也好,過著輾轉在 旅館間流浪的生活 。由於 John Paul 白天在餐館當洗碗工,找住處的重責大任落在Rosie身上 。 電影多數場景都在一台車上,每通撥出的電話都是以「沒有空房」的失望收尾 。隨著二女兒因受到同學嘲笑而裝病不願上學,還要接送兒子及照顧小女兒的Rosie又發現大女兒搞失蹤,天色漸暗的壓力使得她的情緒由緊繃 、 煩躁 以至多次潰堤。從Rosie面對學校老師的疑問謊稱一家只是在等新居穩妥 、 過去與父母曾有嚴重心結使她拒絕母親的援手 、一開始 不願求助急難專線的堅持看來,她仍極力試圖維持自尊及讓家庭正常運作 。 Rosie多次在情

魯小日和看電影:《大地蜜語 (Honeyland) 》:你一半,我一半

圖片
差點錯過這部動人的紀錄片。 不得不說,近日武漢肺炎的疫情的確影響了我到電影院觀影的意願。但無意中看到網友推薦,也想著到影廳看電影的人應是不多,戴上口罩就衝一波了(順手買杯熱咖啡隨行,觀影全程反而沒戴口罩⋯)。 結果時間花得很值得 。 片中養蜂人哈緹潔(Haditze)秉持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處世哲學以及她與病弱老母親時時流露真情的互動,溫暖而美麗,縱然故事的發展令人慨嘆揪心 。 看似廢棄的村莊,只住著當地唯一一位女養蜂人 哈緹潔與她帶病臥床的85歲半盲老母親 , 沒水沒電的石板小屋每到夜晚總搖曳著燭光 。兩人的 生活靠著 哈緹潔偶爾到史高比耶( Skopje)兜售少量巢蜜與蜂蜜維持,自給自足尚可溫飽外,偶爾也能為自己添購些額外小東西 。 哈緹潔的蜂蜜為徒手採集而來,每至收穫,她總是取走一半的蜜並留下一半給蜂群 。「 你一半,我一半」帶著對上天敬謝之心的自語背後,是與大自然共存的謙和與生態平衡的維持 。一日,與母親和貓兒相依的寧靜生活受到了打擾,原來是隔壁新遷至的遊牧民族,一大家子帶著大批牲口到來 。起初 哈緹潔和新鄰居侯賽因一家相處可謂融洽, 哈緹潔也不吝分享自己的養蜂知識及「一半」哲學給有意養蜂的侯賽因,並叮囑他萬不可一次取走過量蜂蜜 。兩家相安無事一段時間後,希望快速賺取大把鈔票的侯賽因終究將自己蜂群的所有蜂蜜一次採出,為了爭奪地盤蜜蜂遂起而相鬥繼而導致 哈緹潔的蜂群悉數死亡 。侯賽因為了牲口草料放火燒樹的這一夜,熊熊火光似乎也將兩家之間的情誼一併燃燒殆盡。而他為了蜂蜜疏於照料作物與牲口,也賠上了玉米收穫和造成大批牛隻病亡 。最後遊牧民族一家帶著所有家當遠走(似乎忘了自己的狗), 哈緹潔的生活又重回平靜,只是再與往昔不同 。在她失去收入來源後,更 遺憾的是她的母親在之後的冬日離世,傷心欲絕的她在燭火旁痛哭並念叨著無人明白的話語⋯ 。 影片開頭觀眾便隨著攝影機跟著 哈緹潔攀上山崖峭壁,看她移開岩石採集蜂蜜 。她過著在採蜜販售與看顧母親間流轉,波瀾不驚的日子 。 哈緹潔的真性情隨著她與母親時而小小唇槍舌戰時而彼此關心安慰的互動顯現;她待自由進出的貓兒們若家中一份子、用葉子撈起落水的蜜蜂 、幫著拎出奮力爬出乾涸水塘的烏龜 ;沒有結婚生育的她對侯賽因家中的孩子們親切和善 、 關懷備至,後來即使兩家決裂,其中一個大男孩仍陪著 哈緹潔上山下河四

魯小日和讀閒書:《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圖片
明太子體重站上5公斤!擺脫初到時的瘦小體弱,他已經成爲胖橘潛力股。至於蛋餃早已落實「十橘九肥」的俗話說,安穩地迎接貓生的第12個年頭。對,我承認肥美的貓實在可愛,但超重可能增加罹患關節炎、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絕對不可輕忽 。慚愧的是什麼人養什麼貓,自己也曾陷入過量飲食的漩渦中 。 《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中譯書名: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是我在意識到自己的過度飲食遠不只是肚餓嘴饞這麼簡單時恰巧找到的書,內容雖以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現象為背景,但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已成為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可能危機 。作者Cargill為臨床心理學教授,對於生活在專注於消費的富裕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有深入研究 。Cargill自言雖其文化與臨床論點主要著眼於醫療 、 歷史 、 經濟環境,此書的核心卻是關於哲學 、 心理學與文化,因此 隨附 論述的文獻來源供有興趣的讀者查考 。 一般我們會將過度飲食所造成最直接的影響與肥胖做連結,而肥胖的人則多半被貼上「缺乏意志力」、 「沒毅力」 、 「貪吃又不運動」的標籤 。因此肥胖看來是純粹的 「個人因素」造成 。本書告訴我們體重過重或肥胖是過度飲食的極端臨床表象,過度飲食『不只是飲食的問題,而是各式各樣的消費,包括有形物資 、奢華體驗 、飲酒 、用藥 、演化行為,以及各種形式的取得過程,在共同交錯影響的背景下而產生的問題 。 』人類史中新近才出現的過度消費與過度飲食實際上為消費資本主義文化結構下的混合產物,環環相扣 。 過度飲食不一定都會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 。但誠如書中所言 『我們之中,就算不是大多數人,也有許多人某種程度上,都在抗拒這股引誘我們過度飲食的強大力量 。肥胖只是明顯可見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問題是全人類的新陳代謝功能障礙 。 』錯綜複雜的飲食問題在 經濟 與文化 、心理 、 生物學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其探討層面已遠超過單為個人因素之影響 。 整體消費文化的崛起帶動了過度飲食與過度消費的潮流 。作者引用英國文化理論學者Yiannis Gabriel及Tim Lang對消費主義提出的五個理解(understanding)作為貫穿

魯小日和嚼日劇:《麵包、湯與貓咪日和》的治癒,從熱呼呼的湯和雞蛋三明治開始

圖片
              已經是2020年 。許多有趣的事在新年前後這兩個月發生,廢渣生活雖然持續,仍立下數個新年新希望待實踐,其中一個是重新開始並維持寫部落格的習慣。回想任何決定與學習總是三分鐘熱度的自己,這不啻是一個挑戰 !2019年底最開心的事是明太子與烏魚子陸續結紮後的「良好表現」:噴尿行為確定終結!回頭看那段崩潰的擦尿歲月彷彿夢一場,此刻好幸福啊。總是紊亂的思緒平靜下來時,偶爾會想到這部四集日劇柔和明亮的畫面中:自由來去的貓「太郎」 、一人獨酌時的酥炸竹莢魚 、 切邊整齊 的雞蛋三明治 、和一碗碗冒著熱氣的今日好湯 。 《麵包、湯與貓咪日和》描述從事編輯工作的秋子,面對母親驟逝和工作調動,幾經思考後決定接下母親經營的食堂並加以改裝成自己的風格,菜單只有三明治和湯。秋子和來打工的志麻在店裡忙進忙出,一日結束後回到家則與前些日子突然出現在家門口的貓 「太郎」一起寧靜的 生活 。 秋子維持著自己的步調,與志麻的默契合作使得 店裡 始終圍繞在舒適的氣氛下 。 除了時常往來的咖啡店老闆娘和店員、花店老闆與雜貨店老闆,偶有相熟已久或新近認識的人們出現在秋子的一天中,交織出輕暖而不過濃的互動節奏 。即便是八點檔中拿來大作文章灑盡狗血的異母姊弟身世情謎在劇裡也只簡單帶過,在平常不過的日子裡隱顯於花草樹木 與今日三明治和濃湯之中 。 喜歡看小品療癒的日劇,覺得其對於日常瑣碎的敘事掌握得迷人也恰到好處 。即使有時像戴上濾鏡看世界,種種起伏不大節奏和緩兼之平靜細緻的人生況味卻耐得反覆咀嚼,往細節裡挑骨頭時終究也是輕輕放下 。 《麵包、湯與貓咪日和》中,主角秉持著「不勉強」的處世哲學 , 從能做的事開始,經營起自己的小店鋪 。店內販售的品項只有每天兩至三種麵包搭配幾種口味的三明治和日日不同的湯品,簡單而美味,來客每每心滿意足地離去 。為了誰烹煮出一鍋好湯和菜餚的用心放在現今社會實屬難能可貴,又有多少店家一秉初衷,誠實的營利呢?亦或是所謂的 「初衷」僅只是獲利極大化 ?整個結構及文化的扭曲漸漸的讓「好好吃一餐」變得困難重重⋯⋯。 有好多話想說,但人心的複雜誰不懂?也許今天就算了吧。回到這短短的劇集裡,在這裡咖啡香醇、清酒溫順 、各色菜餚細美精緻;三明治和湯看來總是特別美味,令人食指大動 ;每個人穿著都帶著些粉嫩的溫柔 ;太郎不用說,好生可愛 ,貓最高 !但身為三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