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日和讀閒書:《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明太子體重站上5公斤!擺脫初到時的瘦小體弱,他已經成爲胖橘潛力股。至於蛋餃早已落實「十橘九肥」的俗話說,安穩地迎接貓生的第12個年頭。對,我承認肥美的貓實在可愛,但超重可能增加罹患關節炎、心臟病、糖尿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絕對不可輕忽。慚愧的是什麼人養什麼貓,自己也曾陷入過量飲食的漩渦中



《The Psychology of Overeating: Food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中譯書名:《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是我在意識到自己的過度飲食遠不只是肚餓嘴饞這麼簡單時恰巧找到的書,內容雖以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現象為背景,但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已成為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可能危機。作者Cargill為臨床心理學教授,對於生活在專注於消費的富裕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有深入研究。Cargill自言雖其文化與臨床論點主要著眼於醫療歷史經濟環境,此書的核心卻是關於哲學心理學與文化,因此隨附論述的文獻來源供有興趣的讀者查考

一般我們會將過度飲食所造成最直接的影響與肥胖做連結,而肥胖的人則多半被貼上「缺乏意志力」、「沒毅力」「貪吃又不運動」的標籤。因此肥胖看來是純粹的「個人因素」造成。本書告訴我們體重過重或肥胖是過度飲食的極端臨床表象,過度飲食『不只是飲食的問題,而是各式各樣的消費,包括有形物資、奢華體驗、飲酒、用藥、演化行為,以及各種形式的取得過程,在共同交錯影響的背景下而產生的問題』人類史中新近才出現的過度消費與過度飲食實際上為消費資本主義文化結構下的混合產物,環環相扣

過度飲食不一定都會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但誠如書中所言『我們之中,就算不是大多數人,也有許多人某種程度上,都在抗拒這股引誘我們過度飲食的強大力量。肥胖只是明顯可見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問題是全人類的新陳代謝功能障礙』錯綜複雜的飲食問題在經濟與文化、心理生物學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其探討層面已遠超過單為個人因素之影響

整體消費文化的崛起帶動了過度飲食與過度消費的潮流。作者引用英國文化理論學者Yiannis Gabriel及Tim Lang對消費主義提出的五個理解(understanding)作為貫穿全書的論點架構:

  • 消費主義是一種道德教條
消費者的選擇和取得過程,其實是為了傳達個人自由、快樂,以及已開發國家的力量
  • 消費主義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
和保母國家(nanny state)的家長作風相反,現代國家對跨國公司加以保護;消費主義意識型態讚揚消費者擁有酷炫時尚的商品,因為這代表了選擇和自由
  • 消費主義是為了全球發展的經濟意識型態
相較於共產主義所主張的簡樸,消費主義被視為自由貿易的驅動程式;培養新的消費者被視為經濟發展的關鍵
  • 消費主義是一種社會意識型態
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
  • 消費主義是一種社會運動
消費者權益是倡議透過法規保護消費者價值和消費品質的特色。

在以消費為導向的社會裡,運用閒暇時間花錢消費並且相信擁有物品可以擁有快樂,
消費就變成一種攸關自我發展與實現,終至自我完成的工具。當獲得與擁有變成深層的心理需求,身為消費者的大眾自然永遠覺得有所欠缺。個人享受再裹上消費能夠促進國家經濟成長的意識型態外衣將消費主義擴張推向理所當然;近代市場資本主義追求持續經濟成長並將其與幸福劃上等號的後果是『難以填飽的消費慾望創造了更多的市場,更多的商品又因此被生產出來,從而形成一個過度消費和過度生產的循環』已開發西方社會認為消費主義和市場資本主義是「自然」的,在全球化經濟的影響下,開發中國家也加入成為全球消費文化的一份子,對整體環境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

在進一步探討食物的過度消費前,作者以知名快時尚零售商ZARA、H&M和大型傢俱家飾賣場IKEA為例闡釋過度生產與過度消費如何對我們的環境造成傷害,同時我們忽略了生產衣物食物傢俱燃料、電子產品及其他商品過程中所涉及的廉價勞工、低落品質、有毒物質等真正需付出的代價。書中對消費主義的精神病理學也以相當篇幅,將精神病自戀經濟發展過度飲食四者之間存在的關聯做了巧妙的解釋

過去數十年來,所有人的熱量攝取和用餐次數都增加了,花在食物上的支出也提高許多。作者認為人對於「空熱量」(只有熱量,沒什麼營養的食物)食物的消費行為和購買非必需品的消費行為非常類似:『全球購物市場充斥著成本低廉的服飾和傢俱,鼓勵消費者大量消費;食物市場則充斥著劣質的包裝糖果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同樣也鼓勵大量消費』什麼樣的心理前因後果帶來消費文化的消耗?『西方社會對於自我的概念改變了,個人需求和慾望被極大化了,而正是這樣歷史性的轉變奠定的基礎,讓象徵富裕時代的食物和物資的消耗量大幅升高』近代社會人們感覺不到社群傳統共同意義及焦慮、沮喪、空虛等個人情緒性的飢渴使我們更相信『所有的問題包括各種臨床上的病症,到更加普遍的空虛感,都源自於這個受到限制的自我,於是轉而藉由消耗藥物、生活消費品、食物等等個人消費,來治療上述種種疾病

簡而言之,以消費主義處理心理上的需求,正是過度消費和過度飲食的成因

可惜,學者研究發現物質主義會造成不快樂,不快樂也能成就物質主義。在看不見終點的消費輪迴中,人們反而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轉而消費更多以作為解決方案。消費社會強化了情緒上的相對貧窮感,使得部分「消費文化下的窮人」落入負債的陷阱中。經濟的債務和熱量的債務可看出消費文化同時製造需求與供應「解決方案」例如車子電子產品碳酸飲料垃圾食物以鼓勵過度消費與過度飲食。而這樣的過度飲食到頭來只會縮短人們的壽命,提高罹病及死亡機率

消費文化在食品科學品牌行銷的發展不只改變了美國的飲食內容,時至今日飲食西化和工業食品的浪潮已深深影響全世界。作者以次級房貸為例,形容高度可口食品的整體發展和行銷手法可看成是另一種形式的掠奪性借貸」:食品產業得利,消費者則是面臨體重過重、糖尿病、肥胖等危機『正如同政府在2008年為金融產業紓困一樣,這就是另一個利潤私有化和損失社會化的例子,食品產業獲取驚人的利潤,而納稅人和政府卻為了後續的大眾健康危機付出代價

消費者單純只是受害者?我回想前陣子自己彷彿垃圾食物中毒一般,炸雞配可樂之外,時常至賣場的零食陳列架中購買洋芋片和玉米片,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甚至挑「沒那麼喜歡的口味」,覺得可以拉長吃光這些洋芋片的時間!『食品產業生產行銷,並形塑具誘惑力和令人上癮的產品當然是事實,但是,我們經由自我欺騙、允許自己被哄騙」,以便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其實也與他們共謀』食品產業極力提升產品的可口性、多樣化與便利性,並搭配各種「心理遊戲」以拉高購買率:透過「低脂」「低糖」或強調被認為是「保健」流行成分的健康光環來提高產品攝取量;針對特定族群以高度個人化的方式行銷食品;標示天然」,實則不然的營養混淆資訊。其中作者特別提出糖幾乎是所有高度可口食品和過度加工食品都有的成分,並且漸漸被許多科學家認為是成癮性的毒品糖的生產和消費成爲過度飲食心理學和消費文化的主要連結

作者由糖獨特的歷史及其在食物中無所不在的基礎為始,說明糖的故事可用來『檢視消費文化、高度可口食品的發展、過度飲食的神經內分泌學、食物上癮的機制,以及規範失敗而造成全球工業食品的消費。』世界飲食的甜化乃至添加糖的盛行不僅造成過重和肥胖,不斷增加的證據顯示糖是致病的主要且獨立的危險因子,諸如癌症、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脂質問題、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甚至可能與阿茲海默症成因相關。今日糖類增加的消耗多數在飲料中,糖飲文化的風行促成飲料產業每年超過420億美元的產值。令人擔憂的是喝含糖飲料產生的滿足感較食用固體食物低,可能被動地造成卡路里攝取過量。至於多數人用以取代糖的人工甜味劑仍可能提高其他來源的卡路里攝取,並引起葡萄糖不耐症和腸道微生物群的功能改變,更容易受到新陳代謝異常和疾病的影響人工甜味劑的使用讓我們看見另一個消費循環——試圖解決消費某一種東西的問題(糖),卻又帶領我們去消費另一種東西(人工甜味劑),就像在拆東牆補西牆』聰明如你應該早已明白過度消費的方案絕不該是消費另一種東西,而是減少消費

『大部份的人想要減重和停止過度飲食,同時又能維持他們的消費文化和全球工業食品,也就是魚與熊掌都想兼得。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我們已被糖的神經化學和新陳代謝作用挾持,成爲人質,進而讓只吃部分過度加工食品和有效規範消費變得更加困難』作者進一步指出過度處理的食物不單高熱量,還含有強大的神經化學作用,會破壞身體中巧妙的自我調節機制。以最淺顯的方式說,吃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一定會讓我們吃下更多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而且忍受不斷增加的慾望』過度加工食物其實與被濫用的藥物相當類似,含有令人情緒振奮的成分,並會快速吸收到血液中。「食物上癮」已不再是不科學的說法,對利用食物來調節情緒的人,若要幫助他們減少這種行為,必須有其他的安慰方法來取代食物,實務上非常困難

『消費與市場文化就像宗教。我們現在可以看出,全球工業飲食和這些精製加工過的食品,已經創造出一個消費主義的雪球,也就是我們需要更多才能得到滿足。然而,我們卻看不見這些食物造成的神經內分泌影響。不知道它們如何破壞飽足感、造成脂肪囤積,就等於忽視了「個人的食物消費」和「鼓吹更多消費的文化」兩者之間的根本關聯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彙整許多研究文獻和作者的臨床治療經驗,除了本文分享的一部分摘要外,更多是適合細細翻閱與思考的主題:例如存在主義心理學、工作與花錢的循環、消費漏斗、對食物上癮的新興科學研究、食品產業和製藥產業所製造出的消費者需求、企業利益與消費者保障間的衝突等等。過度飲食並不單只是飲食或食物方面的問題,而是消費文化的系統性問題,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個人的改變,還有文化的重大轉變及整個食品環境的系統改變。結構性的問題複雜並牽涉廣泛,由個人層面起始的持續行為改變則可以緩慢而從容。

花一些時間,從自己的日常飲食和消費行為開始,慢慢延伸至生活體驗與工作本質的思考,也許再加上一點對存在心理學的認識。當發現改變雖困難回饋卻美好的當下,滿足感將帶來持續的動力

至少我是這樣開始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魯小日和看電影:喵力四射,《愛貓之城 (Kedi) 》

魯小日和看電影:如果可能,《人生無限露營車 (The Leisure Seeker) 》

魯小日和看電影:《南極料理人》,擊敗極光的那碗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