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日和看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


《天水圍的日與夜》當時和《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一前一後接力看完的。同樣出自名導之手、同樣發生在被視為香港「悲情城市」的新界天水圍、同樣餘韻繚繞且後座力強大。不同的是這是兩個風格迥異的故事《天水圍的夜與霧》改編自曾轟動當地社會的一樁家庭滅門慘案,沈重又揪心的真實悲劇使得觀影完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往後電影細節漸漸自腦海中淡去,留下了回憶時不消散的悲愴與感傷。幸而總有《天水圍的日與夜》相伴,故事被恬淡的氛圍包裹著,平凡踏實的生活扣著絲絲溫暖,讓人相信這或許才是天水圍的日常。

比起故事,《天水圍的日與夜》更像是一段生活紀實,情節簡單。清早母親出門上班,在超級市場負責果蔬販賣的她工作認真,兒子張家安則是在中學讀書的應屆會考生,暑假期間多半自己在家度過,兩人相依為命,時常在張母下班後在家共享簡單晚餐。同一幢大廈剛搬來的獨居婆婆後來也在超級市場找到工作,與熱心助人的張母逐漸熟識,成為好友。沒有事先查過劇透的我記得當時剛看完另一部香港電影《圍城》,內容講述成長於天水圍的一群邊緣青少年於暴力、菸酒賭博毒品的世界中迷失自我的黑暗故事。因此《天水圍的日與夜》時,忍不住在生活化的情節與演出中時時猜測接下來是不是輪到兒子開始大爆走⋯⋯。沒有,沒有任何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我卻買下電影DVD,想到就重溫,尤其不會錯過片中母子兩人吃飯的場景

當然不是《金玉滿堂》的滿漢全席或《飲食男女》的星期日晚餐,不是《無間道II》心懷鬼胎的大佬打邊爐,更不是《悲情城市》最後「剩下的他們還是在吃飯」的結尾。《天水圍的日與夜》張母與兒子晚餐桌上多是簡單的兩樣家常菜,兩人每天吃著飯,幾句閒話家常,生活平靜安穩的持續著:這日晚餐母親向兒子問起住院的外婆情形如何;另一日晚餐兒子略略提起今天參加了無趣的團契活動有一日晚飯的美味大冬菇,是獨居婆婆為了感謝兩人替她搬運安裝電視與替換燈泡而堅持送的禮物;再一日晚飯母親提到要陪獨居婆婆去沙田探親,帶出婆婆的女兒已過世,前女婿帶著孫子與後來的妻子一起生活的背景;片尾則是中秋節的晚上母子兩人和獨居婆婆一起過節,晚餐後分食文旦的場景

平實道來如流水帳,細膩不應細數,適合配杯茶靜靜品味。撐起整部片主軸的張母十四歲便出社會當學徒,賺錢供兩個弟弟陸續完成學業,住院的外婆對著探望的家安心疼說她「傻乎乎的只懂個『做』字」。張母守寡並獨自拉拔孩子想必不容易,卻始終對生活樂觀以對,她對人生的態度盡展現在片中那兩句「有多難?」兩個弟弟一家對她相當尊重,舅舅對家安提到無法升上中六便送他出國讀書,對姊姊的感念盡在其中。家安雖然不算成績優秀,卻體貼乖巧從買報紙這件小事即可見端倪。剛搬來的年邁獨居婆婆緩步上市場,然後自己料理了一盤牛肉炒青菜和白飯當午餐,畫面感受不到飯菜的美味,只透露著惆悵與默然。直至在超級市場工作並與張母逐漸相熟,才感覺婆婆並不是全然的孤單,她也願意為了這份情誼付出。心細的婆婆撕去冬菇外包裝上港幣320元的價錢標籤,對著張母感謝他們替她省下70元的電視運費,真誠的個性展露無遺。女兒離世,與孫子也相隔兩地疏於聞問,難過的婆婆感慨不已,卻在張母與家安身上尋得另一種安慰。

一個個片段拼湊出生活的樣貌,看似波瀾不驚,卻越是咀嚼越顯滋味。片尾的驚喜是家安學校的輔導老師,相信會令觀眾眼睛一亮。隨著這篇分享再看一次電影才發現「樓下的報紙攤也開始買報紙送面紙附塑膠袋」,個人的小小意外收穫,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魯小日和看電影:喵力四射,《愛貓之城 (Kedi) 》

魯小日和看電影:如果可能,《人生無限露營車 (The Leisure Seeker) 》

魯小日和看電影:《南極料理人》,擊敗極光的那碗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