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日和讀閒書:《旅行與讀書》的開卷有益與再三猶豫

這將是篇短文。
像灑在桌上的餅乾屑般零碎。

早先對作者的認識僅止於他的媒體出版與電商事業
。有天從新聞得知其妻於旅途中猝逝的遺憾消息,略微搜尋了相關網路新聞(在那個百無聊賴兼之昏昏欲睡的午後,另找到篇美食作家相關論述,多少驗證心中隱約的疑惑:八卦清流,自行斟酌新近則是蝦皮與網家(PChome)的電商大戰。既然不是作者的粉絲,自然是想了解他將如何結合並闡述旅行與讀書兩種生活逸趣

書讀完了,對於是否要寫下這篇文章卻兀自猶豫。作者當然是飽覽群書且行遍天下。忙碌的生意人有著文藝青年的靈魂,背起收著幾本旅遊指南的行囊,攜手契合旅伴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途,體會行者無疆的開闊。這是一種徜徉人生志趣的浪漫,無庸置疑。但作為讀者,不知怎的,直至撰文此刻都還無法給這本書一個底定評價。開卷有益,書是值得一讀的作者稱自己書呆子,決定旅行的目的地與路線大部分是來自各種閱讀經驗,「與書相遇,說的則是自己的旅行來歷。」害怕滿檔固定的集體行程、恐懼既定觀光路線與特定地標;旅途中在書店尋寶並按圖索驥,品味隨書而來的驚喜或驚嚇。因此這本敘述仔細的遊記充滿旅行與讀書的連結,饒富興味。但或許作者自信人生歷練豐厚,本書帶著成果展示的意味,不論是分享行旅見聞或懷中讀物都帶著一種高度,閱讀時不免感覺有種「知識份子的自我陶醉」氣息縈繞,似乎從封面呈現即可見端倪⋯。若如此,那麼根據作者自序中所提及本書已是經刪去三分之一內容的精簡版,倒有些可惜了。若真是「一本旅人對過去的自己訴說的書」,喋喋不休又何妨。

對作者而言,旅行和讀書能讓人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旅行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所以他們通常會以一本書或幾本書做為旅行的依據,我當然也是這種人。」作者對於所選書中描繪的世界「兌現」真實有不一的體認,細節有時有所出入,但多半有其助益。可以說,我所欣賞及共鳴的並非《旅行與讀書》中呈現的旅遊歷程,而是「讀書」作為一切美好可能的開端而這也是猶豫後仍分享這本書的真正原因。跟著書中以及「書中的書中」足跡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與托斯卡尼品嚐牛肚三明治與各色美食,午後在廣場一角無所事事品酒放鬆;在瑞士因為指南敘述只需六小時腳程健行的麗景山色而開展一段驚險難忘、體力耗盡的攀走雪壁之路;印度之行遇見各種優雅的騙子與無數高明的騙術,卻也飽食美味誘人的坦都里烤雞、羊肉咖哩與炒飯、現烤饢餅;非洲「薩伐旅」(Safari)沼澤地叢林中舒適奢侈的「帳篷」與野地「探險」之間的文明矛盾,草原上不止息的生物奇觀;爆炸後特殊時刻的峇里島之行,精彩卻直接感受災後的深沉悲哀與無奈;阿拉斯加直拔雲霄的麥金利峰、冰河與藍天碧海、寬敞筆直向前不斷延伸的內陸公路;日本多處食肆的尋訪,酒食交織的舌尖饗宴;依循當地書店購得的指南所錄,樣樣好吃的伊斯坦堡街坊美食收穫

過完書中旅程,思緒飄回常在旅行之前就已開始的:讀書。如作者所述:「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著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並不是一位『冒險者』,你只是一位『追隨者』。」也許因緣際會接觸了一本書,書中某段文字觸發我們前往某處的動機,我們參考各種書籍,想像並計劃下一次出發。也許我們驗證感覺、最後加料烹製出屬於自己獨有的樂趣。而這也並非終點,我們繼續閱讀,繼續朝鍋中投下材料。有時讀書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作者前往志摩觀光旅館附屬的法國餐廳La Mer用餐源起多年前書中推介,當終於心願得償卻因著名主廚早已退休、又難忘書中品評「世界第一」的鮑魚和龍蝦料理而內心掙扎反覆:「我追尋書中的傳奇而來,主觀上卻相信傳奇已經不在了,雖然嚐到的料理是出色的,我還是想像『那沒吃到的』應該更加美味⋯。」旅行與讀書兩者皆是自我形塑的過程,彼此間微妙的交互作用著。對我來說,很多時候最好的旅伴之一是手上那本正讀著的書。當然,非文藝青年路線

短文結束,繼續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魯小日和看電影:喵力四射,《愛貓之城 (Kedi) 》

魯小日和看電影:如果可能,《人生無限露營車 (The Leisure Seeker) 》

魯小日和看電影:《南極料理人》,擊敗極光的那碗拉麵